在我国核电事业发展的版图上,浙江省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从秦山核电实现中国大陆核电 “零的突破”,到三门核电见证全球首台三代核电机组商运,再到如今金七门核电拉开建设大幕,浙江正以核电基地集群的崛起之势,书写着我国清洁能源发展与自主创新的壮丽篇章。
8月10日,“国家名片”华龙一号建设再传喜讯:中核集团浙江金七门核电1号机组核岛混凝土浇筑启动,标志着中核集团在浙江第三个核电基地机组建设全面拉开帷幕。
秦山核电
中国核电的 “红色根脉”
位于嘉兴市海盐县的秦山核电基地,是中国核电事业的起点,更是承载着 “国之光荣” 的 “红色根脉”。
1985年,秦山一期工程破土动工,这座30万千瓦级的原型压水堆核电站,在1991年并网发电的那一刻,彻底改写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。
随后,秦山核电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。
秦山二期4台65万千瓦级机组,以 “消化、吸收、再创新” 的实践,闯出了一条核电国产化之路,让我国在核电装备领域逐步摆脱对外依赖。
秦山三期2台70万千瓦级重水堆机组,以 “总工期最短、投资省” 的亮眼成绩,成为中加合作的典范,推动我国核电管理与国际接轨。
方家山核电2台100万千瓦级机组的建成,更是实现了从30万千瓦到百万千瓦级的历史性跨越。
如今,秦山核电基地已拥有9台运行机组,总装机容量达670万千瓦,年发电量约530亿千瓦时,是我国核电机组数量最多、堆型最丰富的核电基地。
这不仅是见证了我国核电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的全过程,更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,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三门核电
三代核电的 “创新标杆”
在浙江东部沿海,三门核电项目以敢为人先的姿态,成为我国三代核电自主化的重要依托。
规划建设的6台百万千瓦级机组,分三期稳步推进,三面环海的优越自然条件与12米的厂区地坪标高,为安全高效运营提供了天然保障。
2009年,三门核电一期工程1号机组开工,作为全球首台AP1000机组,它的建设与调试过程充满挑战,却也为我国掌握三代核电技术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2018年,1、2号机组相继商运,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领域迈出关键一步。
此后,二期工程3、4号机组于2022-2023年陆续开工,三期工程则敲定采用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“华龙一号” 技术,并于2025年4月获国务院核准。
按照规划,6台机组全部建成后,总装机容量将超700万千瓦,年发电量达600亿度,接近 “十四五” 期间浙江省全社会用电量的11%,成为助力浙江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的核心力量。
金七门核电
“国家名片” 的新征程
2025年8月10日,宁波象山县的海边传来喜讯——中核集团浙江金七门核电1号机组核岛混凝土浇筑启动,这标志着中核集团在浙江的第三个核电基地正式进入全面建设阶段。
作为创新央地合作模式的探索者,金七门核电由中国核电投资控股,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机组。
其中,1、2号机组已于2023年底获国务院核准,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 “华龙一号” 机型,单台额定容量120万千瓦,设计寿命60年。
这座 “新时代核电项目新标杆” 的意义非凡。
全部建成后72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将带来550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,相当于宁波市2024 年全社会用电量的一半,能极大缓解浙江能源自给率低的现状。
同时,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500万吨,相当于植树造林65个宁波东钱湖景区面积,为 “双碳” 目标实现注入强劲动力。更重要的是,项目建设将带动当地就业,提升劳动力素质,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。
从秦山的 “零突破” 到三门的 “国际范”,再到金七门的 “自主强”,浙江核电基地的集群发展,不仅是我国核电技术自主创新的缩影,更是清洁能源替代、保障能源安全的坚定实践。
在这条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道路上,浙江正以一座座核电基地为支点,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贡献着 “浙里力量”!